
中新社北京10月10日电 问:中国研究为何源于跨文化对话?
——平时采访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副教授张忠思
中新网记者 张焕迪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注重文明交流与教育的中国学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所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将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受邀参加大会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特里斯坦·G·布朗接受了《东西方问题》专访。他以海外学者的视角,解读了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的标签密码,评估了中国研究的现状。rch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访谈笔录摘要如下:
中新网记者:汉学是研究历史中国的学问,也是研究当代中国的学问。中华文明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有残留的。您认为中华文明几千年延续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张忠嗣: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字系统。与不断出现或变化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之所以能与朝代、地区、甚至语言相续,当然是因为其复杂性和难度。如今,这种“苦难”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资本,赋予社会贯穿时空的共同语境和身份。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汉字仍然象征着团结和稳定。它告诉我们真正能承受的往往不是最舒服的,而是最有深度、最能维持国家和国家这样的共同体的。
2025年4月21日,“监察甲骨·国风雅致”特展在河南安行汉字博物馆开幕。中新社记者 阚氏 摄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哪些具体的历史技艺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的持续稳定?
张忠嗣:a中华文明的稳定性不仅体现在制度或思想的延续,更体现在能够在新的起点上改变失败。王朝的覆灭、洪水泛滥、异族入侵、各种破裂,总能获得作为重建的契机:官粮长平仓的设立,不仅是为了应对饥荒,也是为了灾后迅速恢复;科举制度并不完全公平,但它为政权重启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这种弹性可以被视为“机构记忆”的一种形式。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把稳定理解为快速恢复并继续下去。在中国历史上,稳定就等于能够继续,将危机中的经验以新的谴责传递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朝代可能更替,但文明却可以延续。
中新社记者:当今世界,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您认为中国的理念能否提供西方世界未曾触及的解决方案?
张忠嗣:当代社会关于环境的众多思想和观念中,希望是最消极的:面对气候变化,人们很容易陷入灾难、瘫痪或拒绝叙事。中国哲学提供了不同的方法。
我的研究重点是风水,传统上风水将环境变化理解为“它不是假设人们在自然力量面前没有力量,而是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事件?如何改变环境变化条件以实现繁荣?
“天人合一”等中国思想提醒我们,生态限制并不完全是障碍,而是激发创造力的外部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思维将帮助我们超越西方的危机范式,拒绝并进入一个新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适应不是失败,而是繁荣的要求。
游客在福建长乐闽江口国家湿地公园参观。 (资料图)中新网记者 王东明 摄
中新社记者:今年世界汉学大会再次来到上海。您认为当前全球中国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
张志ongsi:我认为,中国研究中心转移到了中国本身,中国学术界不断产出学术水平的成果。
与此同时,欧洲和美国的中国研究日渐式微。学习汉语并接受严格训练从事汉学研究的年轻学者越来越少。原因并不难理解:人文学科的就业市场持续疲软,该领域的研究不再满足于冷战时期所得到的支持和资源,这种趋势导致了一些潜在的损失。
近代以来,一些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往往与中外学者的交流和互动有关。以费正清和费孝通为例。他们不是伙伴,但往往被视为二十世纪两种学术传统之间象征性对话的代表,这使得跨国学术交流。历史上,外人经常写他国的经典,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距离可以带来更清晰的视角,跨文化的解读往往可以孕育长远的观点。
当地时间2024年6月20日,中国研究·比利时论坛世界对话在布鲁塞尔举行。来自中欧的近60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研究与欧洲的中国观”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奇塔新闻社记者 Tok Yongjian 图
我认为,中国研究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创造条件,让本土和外国的声音汇聚在一起,优势互补。中国学者以史料为依据,以严格的方法产出了一批又一批成果,而交流则保证了这些成果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该领域的高效发展离不开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带来比较观点,建立不同学术传统之间的对话,促进彼此的完成和教育。 (超过)
面试官简介:
张忠嗣.图片由采访者提供
特里斯坦·G·布朗 (Tristan G. Brown) 是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的历史学副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关注法律、科学和技术。科学、宗教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023年,他的第一本书《土地法:中国清朝的风水与国家》出版。该书揭示了风水这一古老的宇宙学如何在清代国家的法律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环境和经济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在出版方面,他获得了美国历史协会颁发的“费正清奖”。
我国大型科学基础装备超重力领域科学设施正式启动。近日,位于浙江杭州的泛国家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基础设施正式启动。 2025-10-11 09:44 科学家公布了5600万年前北冰洋在全球变暖中的作用。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文章指出,硫酸盐海洋浓度的变化可以改变甲烷的产生方式。 2025-10-11 09:43 宇宙中有黑洞和白洞吗? 。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和电荷是相同的。唯一的区别是时间颠倒了。 2025-10-11 09:40 “金钉”“钉”土地记忆((科普学术对话)“金钉子”是定义和识别全球各个时代形成的地层的“锚”,用来划定全球地质时间的界限。 2025-10-11 09:38
科学家绘制了根部微生物的“谈判地图”。植物的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水和露水,更离不开地球中的“看不见的世界”——大量微生物生存的地方。它们附着在根部,帮助植物吸收养分并防止贫困。 2025-10-11 09:32 科技强:从基础的结合到高潮。五年来,中国坚持把变革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众所周知的位置。我国科技产业取得了mGa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国家变化综合排名由2020年第14位演变为10日到2024年。2025-10-10 10:16 AI模型帮助绘制最详细的小鼠大脑图。通过人工智能(AI)和神经科学的强强结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艾伦研究所团队冷却了一款名为 Celltransformer 的 AI 模型,帮助绘制出小鼠最详细的小鼠图谱,包括总共 1300 个大脑区域和次区域区域。 2025-10-10 10:13 3D打印铝合金有望用于制造轻型飞机零部件。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将模拟计算和机器研究相结合,生产出一种新型3D打印合金铝,不仅耐高温,而且比传统铸造铝合金的强度高出五倍,比没有机器学习帮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50%。 2025-10-10 10:10
秋冬养生,远离看似科学养生的误区。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尤其是秋冬季节,出现了许多独特的保健方法和健康主张。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很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不经意间,就会冒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搞好收获后服务,收获秋粮。国家粮食储备和物资总局8日发布通知,要求各厂商做好抢修工作,有效应对部分地区持续降雨影响,进一步完善收获后服务,争取秋粮丰收。 2025-10-10 09:55 为火星制造甲烷的“秘密”是谁?甲烷的“寿命”和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一定有一个持续制造甲烷的来源,而且它的“产量”会随时间而变化。虽然蛇的反应可以解释甲烷的持续可用性,但它不能解释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而且它是难以解决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科技旅游开启新玩法。国庆假期期间,中国科技馆推出了以“双庆·科技”为主题的nG系列科普、华夏科技学校国庆特色活动、海洋展厅开幕的特效剧场效果,为观众打造一场惊悚互动盛典。 2025-10-09 10:17
山东发现距今9000年前的碳化小豆遗迹。对采集的浮选样品891个进行了评价鉴定,共获得碳化植物残骸3.2万个。已发现的农作物种类包括小米、黍、水稻、大豆和小豆。研究小组从东亚140多个考古遗址中对比了未开封的红豆,发现红豆在黄河流域,日本和韩国的MakasUsage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种好草,还能让口袋更富” 有时,王海强在与附近村庄的工作人员聊天时,发现有人靠卖草包赚钱,他的心思就活跃起来。据统计,今年在科右前旗,有王海强、宝印等150余名工作人员是草的主要销售人员,草产品的销售总额预计将超过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奖典礼上,三位科学家因金属有机骨架研究荣获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屏幕上出现了头像和获奖者。据诺贝尔奖官网介绍,喜多Acts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现任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1937年出生于英国,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 Omar M. Yaghi 1965 年出生于约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2025-10-09 10:11 如何“快半拍”普及科学?科普资源“需求面”爆发。 “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创造一个成长的空间,保持孩子的好奇心。从现在开始,我们也可以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写出第一个“为什么”;我们也可以告诉孩子:“这个问题真有趣,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我们也可以暂时远离“解决问题”的“A班”,成为我们最有活力的指南针。2025-09-30 04:05 三年来,我们共同制作了一架低高飞行器。今年秋天,Beuwaang大学的一群新生将开始一次独特的学习之旅:开学,他们将亲自参与设计一架飞行器。w 飞机直到它真正消失。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可以是低空飞机,几年后飞上蓝天。你多么令人兴奋啊!这不是科普中的电影虚构,而是主校“低空技术与工程”推出的真实“项目式人才培养”场景,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2025-09-30 04:05 探索科技应用的广阔天地潜力 时代的洪流已经落下,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致力于应用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基础技术成果到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到处都需要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过硬实践能力的青年人才。 2025-09-30 04: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i海,平均水深22米。勘探JZ27-6-3已遇油气层57.4米,钻井深度1925米。测试后,该井日产LCrude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下载更多